| 加入桌面 | 手机版 | 无图版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排名推广
排名推广
发布信息
发布信息
会员中心
会员中心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海尔 » 山东 » 威海 » 正文

为了一江珍稀鱼类生存 赤水河渔民“转业”上岸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7-24  浏览次数:38
核心提示:新华社贵阳7月24日电(记者 李平、李凡)“刚开始还不太适应,落大雨时还担心船是否停靠安全,现在已经习惯不打鱼的生活了。”

新华社贵阳7月24日电(记者 李平、李凡)“刚开始还不太适应,落大雨时还担心船是否停靠安全,现在已经习惯不打鱼的生活了。”51岁的“渔民”汤永盛说。

12岁开始打鱼的汤永盛,家住贵州省赤水市葫市镇翠簧社区三组,这里依山靠河,汤永盛家门口数米远的地方就是赤水河。

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干流无筑坝、可自由流淌的一级支流,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,河里常年生活着160多种鱼类,其中46种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。

“退捕上岸之前,我一天能在赤水河打到12斤至20斤野生鱼,一年收入七八万元。”汤永盛说,为保护赤水河鱼类资源,2016年9月,他响应政府号召转产转业,并用政府补偿他的17万元资金,开了一家竹筷加工厂,一年收入也有七万多元。

两年前,记者采访赤水河渔民周文贵时,因时常日晒雨淋的缘故,脸庞、手臂黝黑。两年之后,他看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不用下河打鱼,转为金钗石斛种植户后,人都变白了,日子也比打鱼轻松。”

在赤水河打鱼30年的周文贵,曾看着赤水河的鱼类资源一天天减少。“20多年前,我平均一天能捕到二三十斤野生鱼,后来平均一天只能捕到八九斤鱼,而且捕的鱼个头越来越小,当政府实行赤水河全面禁渔时,我举双手赞成。”

 
 
[ 海尔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海尔
点击排行
 
最新供应信息
 
 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